媒体报道

回归临床价值,医保谈判不是“唯低价论”
时间:2021-12-07

12月3日上午,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本次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共计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11种药品被调出目录。从谈判结果看,最终94种药品谈判成功,总体成功率80.34%,目录外67种药品平均降价61.71%。


医保谈判代表“灵魂砍价”连上三个热搜。“你们是不是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你们确认尽最大努力了?”“希望你们再努力一下。”有企业谈判代表表示“快掉眼泪了”,网友热议。


医保谈判“灵魂砍价”背后,药企是怎么算账的?还有什么值得关注?


药企代表:“以价换量”进入医保“超级市场”  凸显临床价值



此次被纳入新版医保目录的药品中,就包括某药企原研的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新药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经测算,九期一进入医保目录后,价格由原本的每盒895元降至296元,按每月4盒计算,患者用药费用将由每月自费3580元降至1184元,而根据全国门诊平均50%的医保报销比例,患者每月自付不到600元。


企业在医保药品谈判中降价,算的是什么账?参与此次谈判的某药企品牌推广负责人魏企强向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介绍,医保谈判中,企业最大的难点是在“价”与“量”中找到一个关乎成本的平衡点,同时也要在社会责任上拿出最大的诚意,最大程度地让出利润,这也是此次“能谈成”的关键。


魏企强说,企业创新药物的成本主要由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三部分组成,其中又以研发成本占比最高。魏企强以“九期一”举例,这款药在国内上市之前经历了药物筛选、动物研究、体外试验、临床试验等多期大样本患者人群研究,整整耗时22年,投入近30亿元,这意味着它的研发投资回收需要很长的周期。如今药物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国际临床研究,“又起码是好几个亿美金的投入”。国内大幅降价可能会使研发成本回收周期延长,日后或采取适合的海外定价策略,在国际市场上逐步回收成本。


关于“进医保”,魏企强说,中国是一个“超级市场”,各大药企都在争取用国际最低价获得医保基金这个“超级买家”的认可,而一旦药物被纳入医保,相对降低的价格使得临床使用药物的患者数量大大增加,患者持续用药时间进一步延长,药物的临床价值更加凸显,甚至形成数据库为企业产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在他看来,创新药“以价换量”被纳入国家医保,对企业和品牌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国家医保动态目录调整机制的建立,也为创新药进入医保提供了公平、公正和高效的渠道。


魏企强认为,公众对新药进医保“砍价”过程的关注,实际上对药企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企的产品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的临床价值上,大浪淘沙下真正意义的中国原创高价值新药会在这个背景下脱颖而出。“企业在聚焦创新的时候,同时还要聚焦产品的成本、价值优势。”


业内专家:医保谈判不是“唯低价论”  未来将有更多创新药降价进入医保



医保谈判价格能够“腰斩”,是以前定价不合理吗?


中山大学药学院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宣建伟说,医保谈判不能这样简单理解。他告诉《新闻有观点》,国家医保局的谈判原则是“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在谈判之前,医保局就已经先行做了很多工作,根据临床价值、经济价值、病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药品进行多维度的价值评估,如果药品提供了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且不可替代,价格可以稍微偏高。而若谈判过程中企业无法接受,谈判也将无法进行,最终的成交价格一定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价格。


有人担心药品价格在谈判中被一压再压会影响企业研发创新药的动力,在宣建伟看来,这种担心是合理的,但目前来看,企业整体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意愿,暂未有创新动力明显受损的现象出现。宣建伟说,近年来国家要求药企提供的价值证据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尽,以药品价值为基础进行谈判,也对新加入企业的创新性有一定要求,这将促使企业为老百姓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产品。


按照目前的趋势,每年报名进入医保目录调整名录的创新药生产企业都非常多,未来将有更多创新药“降价进入医保”,惠及更多人。

分享至:
上一篇:
张靖:病症在大脑,病因在全身,中医理念对老年痴呆症的诊断具有非常先进的前瞻性丨IBIWS大放送
下一篇:
CCTV-1 新闻30分 | 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 增加74种药品